|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我校举办973项目“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课题四验收暨学术交流会

  时间:2019-06-16   点击数:

6月15日,973项目“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课题四验收暨学术交流会在我校成功召开。我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承办本次会议,来自澳门大学的李宗津教授、曹香鹏博士、刘庆博士、王荍博士,来自东南大学的张亚梅教授、张瞬泉博士、尤南乔博士,以及我校赵铁军教授、侯东帅教授、张鹏教授、姜福香副教授、范宏副教授、王鹏刚博士等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为期一天,上午是973项目第四课题成果汇报会,由李宗津教授主持;下午为学术交流会,由侯东帅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赵铁军副校长代表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对各位来校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肯定了课题组内部长期良好的合作,感谢之前在香港科技大学、现在澳门大学的李宗津教授团队和东南大学张亚梅教授团队多年对我校科研、学科等多方面工作的支持。随后,澳门大学课题组代表、东南大学课题组代表、我校课题组代表分别就本项目5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报。最后,姜福香博士就课题结题报告及创新点进行了汇报。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对973项目第四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下午举行的交流会中,王荍博士、张舜泉博士、李哲博士、范宏博士、刘庆博士、尤南乔博士、鲍久文博士依次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对汇报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通过一天的学术交流,增进了我校与其他高校人员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促进了参会人员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提高,尤其中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从中获益匪浅。

973项目“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是东南大学缪昌文院士,项目承担单位包括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青岛理工大学。该项目围绕海洋和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时变性能,揭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微结构形成与演变规律,提出长寿命混凝土微结构控制参数与调控方法,实现基于环境与性能的材料设计;探明多因素耦合、多机制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损伤累积及性能退化机理,发展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时变可靠性理论,实现可预期寿命的结构设计;创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场变响应与性能识别理论,提出全寿命周期内性能的智慧感知与评判新方法,实现性能恢复与提升,保证结构长寿命。研究成果将提升我国混凝土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并为严酷环境下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香港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共同承担课题四“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场变效应与长期性能识别”的研究工作。针对我国海洋和西部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性能时变的核心问题,研究团队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发了可埋入式高精度固态微环境测试电极,获得服役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场和离子浓度场的时空演变规律,建立了混凝土内部微环境时变模型;研发了多频非接触电阻抗测试仪,实现了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的无损测试;搭建了埋入式超声监测系统,实现了水泥基材料水化硬化过程的在线监测,建立了超声波速与抗压强度、裂缝发展的关系,建立了超声波波形、超声波波速、衰减系数等物理参数与混凝土内部损伤劣化的关系;研发了水泥基压电声发射监测系统,引入信号熵值,实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的定位和量化;基于电磁学原理,搭建了基于磁通量的钢筋锈蚀场变监测系统,定量监测与分析海洋环境下钢筋锈蚀过程中场强时空分布规律,建立混凝土中电磁场响应时效模型与钢筋锈蚀识别方法;开发了基于静电场电容理论的钢筋锈蚀评估装置,该装置可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实现钢筋锈蚀程度的定量化,并且可以精准的给出钢筋的位置、深度和尺寸;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实现了钢筋锈蚀过程中混凝土表面应变场的原位监测,基于空心钢管内部应变监测,结合弹性力学相关知识,获得钢筋锈胀应力;构建了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探针、氯离子探针、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变、钢筋锈蚀传感器以及视频报警的混凝土结构全寿命性能智慧感知与劣化预警系统,实现大范围、多目标、多参数、远距离的原位无线监测,智慧感知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全寿命性能劣化进程,甄别损伤劣化时空关键点,为实现混凝土结构可预期寿命设计、性能恢复与提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撰稿:王鹏刚 审核:金祖权)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