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承办的2018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我校市北校区学术报告厅圆满落幕。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的建筑学教育教学领域专家,与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全国43所建筑院校150位建筑学专业教师就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深入分享探讨。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深大实践:“一横多纵”建筑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的授课讲座,他通过深圳大学多年来建筑学教学的实际案例,为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深圳大学目前正在实施的“一横多纵”教学体系,并且着重向大家介绍了深圳大学在进行课程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所确定的“基于乡村实验的在地建筑教育”模式,令人受益匪浅。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几个问题》的授课讲座,他在介绍到“培养目标与要求”这一模块时,特别强调了各高校应该根据建筑学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状况,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并在最后与大家分享了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教授带来了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乡村设计课程中的融合》的授课讲座,他首先从霍德华的“城乡结婚”概念讲起,引述了“广亩城市”和“光辉城市”的概念,更是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化价值三方面统筹了乡村价值,最后,他强调一定要把特色和课程做到有机结合,力求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澄教授带来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考》的授课讲座,过程中,他着重强调了当下流行的大数据和智慧建造的时代性和优越性,鼓励各个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培养“双主题”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与会人员颇受启发。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关瑞明教授进行了以《设计下乡与乡村设计》为题的授课讲座,他首先从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入手,指出中国传统的“风水概念”与现代普适得的“规划原理”之间的差异,是今天必须面对的课题,并着重介绍了中国他色乡村聚落的特征,并引导大家在未来进行科学建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坚教授进行了以《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为题的授课讲座,他首先介绍了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体系基本内容,接着点到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并强调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要点,指出各个高校无论是在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够离开这项会议精神,应该时刻保持进步与发展。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卢峰教授进行了以《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制及课程教学改革》为题的授课讲座,他通过分析当前的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对知识获取、知识内涵的重新诠释、教师的研究工作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更加密切的形势。并指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更新。知识永远都是过去式,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还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进行不断的知识积累。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也要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学校、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培训期间,校党委书记王亚军、校长谭秀森分别会见了与会专家代表,对各位专家、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与会代表一直以来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各位专家通过此次培训班,向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传授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校党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张英杰、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肖学斌、院长许从宝等陪同参加会见。
本次2018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响应了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召。通过本次课程培训,众多建筑类专业顶级院校的教学成果和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带动了众多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全国范围内建筑学教育教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撰稿:付梦姣、王鹏飞 审核: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