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中国网:孟凡勇:用真情干实事 向着火光前行

  时间:2018-03-10   点击数:

中国网3月08日讯2017年2月份,时任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孟凡勇,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和学校其他两位同事被组织任命为省派“第一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临沂市费县石井镇板桥村进行为期两年的帮扶脱贫工作。

从一个大学里的“教书匠”突然变成贫穷山区的“第一书记”,孟凡勇首先想到的不是生活上会面临什么困难,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革命热土出现贫穷?应该如何从根源上帮助老区的人民彻底走出贫困?

一年多来,他严格遵守组织规定,平均每个月回家两次,有时工作忙了,也不能按时回家探亲,其它时间要么扎在村里搞调研,要么外出跑项目。从他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家到板桥村有35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要四个多小时,孟凡勇就这样来回了一轮春夏秋冬。

板桥村位于沂蒙革命老区费县西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由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共有1839人,其中贫困户249户,贫困人口526人。刚到村里的时候,孟凡勇不熟悉具体情况,就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当充分了解了党员、贫困户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后,他带领两委成员逐个问题分析,并发动社会资源,结合村庄的特色和实际情况,从产业、党建、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整治和挖掘,走出了“第一书记”帮扶村庄的“五位一体”之路。

扶贫产业园雏形初现 板桥村走出个“刘二妮”

刘玲在板桥村设的工作车间时,看见十余名女工正在缝纫机前忙碌地赶制订单。“我们是外贸订单式作业,这批货是出口非洲的白色枕套。”刘玲是板桥村邻村人,这几年一直在承接出口订单生意。“我们的订单不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场地不够,这样就招不起工来,很多订单都不敢接。”刘玲说。

在了解到刘玲的困难后,孟凡勇第一时间想到了村东头闲置的那块土地。“这块空地属于村集体产权,原来想打造成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闲置了下来。现在既然有这个需求,我就想再把这块地利用起来。”于是,孟凡勇就想着在这里建设扶贫车间,先将刘玲的“刘二妮”家纺引入扶贫车间,继而再陆续引入几家企业。这样,孟凡勇的脑海里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个扶贫产业园的雏形。

和其他产业园不同的是,孟凡勇的思路也是先接“订单”后开工。刘玲的“刘二妮棉纺厂”正是产业园即将入驻的首个企业。除了解决场地问题,在孟凡勇的帮助下,“刘二妮棉纺厂”也成了板桥村首个注册成功的有限责任公司,从企业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始走向正规化。

“2018年我们的产值预计将达到200万,用工人数超过40人,这些都要感谢孟书记的帮助。”刘玲告诉本网。我们了解到,“刘二妮”搬到产业园后,每年仅房租就给集体增收近3万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家门口打工,每个工人每个月收入在2000左右,还不耽误家里的活。同时还有各项税收等,这无疑是板桥村的一大利好消息。“这个产业园的占地面积有2000余平方米,‘刘二妮’大概占到400多平方,我们还在周边寻找其他的企业,希望通过这种孵化方式助他们一臂之力。”孟凡勇说。

在自然村成立党小组 强化基层党建工作

临沂市的村镇合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因为很多自然村合并后,行政职能并没完全集中,导致党建工作出现一定的缺失弱化。板桥村是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原先管理比较散漫,为了强化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孟凡勇经过充分调研,经党员大会同意,在四个自然村分别设立党小组,并通过选举产生了党小组长。使行政村党支部工作形成有力抓手,巩固了党的阵地。

春节前,板桥村完成了两委换届,在孟凡勇的积极指导和协助下,村两委干部较快地进入了角色,同时,孟凡勇通过谈话交流、组织考察学习、集体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教育。十九大开幕式盛况,板桥村全体党员从开始一直收看到结束,都是些70、80多的老党员,认真精神令人感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提振了士气,提升了能力,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村文艺演出队购置行头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板桥村有两支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一支是文艺演出队,另一支是广场舞队。因为村集体经费有限,个人生活也并不富裕,所以两支队伍一直处于“缺衣少粮”的状态。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这个刚性需求,孟凡勇发动他的社会资源,到处筹措资金,争取设备,最终筹措资金2万元为演出队添置了乐器音响,购买了投影仪,为广场舞队购买了38套演出服装。“以前我们就是自娱自乐,上不了台面,现在好了,什么都有了,连服装都统一了,我们觉得也有底气了,好像一下子变成了正规军一样。”52岁的板桥村村民李大妈说到。

乡村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也是孟凡勇这个“第一书记”的重要抓手。他争取了40万元省教育厅改造经费,改造提升了板桥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六一儿童节,争取学校资金近万元为板桥村小学生全部发放了书包和文具;暑假,组织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大学生青春下乡实践团来村小学义务支教,打造教育扶贫特色;春节前夕,组织村里书法爱好者为村民手写春联,“手写的春联就是好,感觉就是比买的好,有年味。”领到春联的群众赞不绝口。

争取200余万扶贫资金 打造村庄品牌特产

屋顶光伏发电、道路硬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来到板桥村1年多,孟凡勇为村庄争取了200余万的扶贫资金用于村庄的建设。他走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哪几户村民的房子是危房,该申请危房改造、哪个地方该种上几棵树、哪堵墙该修缮……他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甚至连村里贫困户的穿衣尺码他都能够记得差不多。

2017年农历小年的前几天,孟凡勇到镇上办事,办完事后他来到卖棉衣的地方,想着为村里的几位贫困老人添几件过冬的衣服。按照他心中的尺码,他一下子买了30件冬衣,而且都是自掏腰包。回到村里,他将冬衣和爱心企业提供的春节慰问物资分别归置,挨家挨户送过去,碰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都亲自给他们穿上试试大小,竟然是全部合适。

心中有百姓,百姓心里的那杆秤自然就会倾向你。走在村里,不论是拉货的司机,还是走路的村民都会主动停下来亲切地叫一声“孟书记!”孟凡勇用一年的时间将这里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同时他也将“家乡”的土特产慢慢作为品牌推向了市场。板桥村盛产小米、桃子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去年丰收前后,孟凡勇四处奔波,为贫困户和合作社联系销售渠道,结果一下子卖出10多万元,百姓们都乐开了花。

十九大成了板桥村里的“画” 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走在板桥村的大街小巷, 最先映入眼帘得便是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绘画。“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新时代 新使命 新思想 新征程”、“砥砺前行 再创辉煌”……一句句宣扬十九大精神的标语,在色彩和图案的搭配下,显得格外振奋人心。

而感到意外的是,这些美观大方的墙画竟然全部出自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的学生之手。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土建工程系的70多名学生在这里进行”一周的美丽乡村墙壁绘画,以”党的十九大”为主题,绘制了1000余平方米的主题作品,直观形象的向群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孟凡勇告诉本网。观看墙画的党员群众纷纷表示,十九大的召开,使我们贫困村更有盼头,有党的扶贫富民政策,有“第一书记”和青岛理工大学的帮扶,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打造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孟凡勇在不断提升板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着重提高了村庄的公共服务水平,使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板桥村村委门前有座假山,这是孟凡勇联系临沂校区教师无偿为村里设计,并解决资金搭建而成。“以前村委门前地势低,一到雨天就坑坑洼洼,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经过整修铺水泥地面,再加上多了假山和绿化,安装了广场灯,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地方。”孟凡勇表示。

“火光在前,路在脚下。”孟凡勇在他的“第一书记”感悟中这样写到。他带着使命来到板桥村,他常说“第一书记”既是引导者,也是拓荒者。也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很多像板桥村一样的小村庄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下乡一年多的孟凡勇身上早已没有了在城市生活的优越痕迹,而是变得黝黑淳朴。因为村委会没有食堂,他经常回到镇上伙房错过饭点,吃饭就到处打游击。“尽量不给村民添麻烦,生活上的困难我都能自己克服。”他告诉本网。而这也是我们在县上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说来到县上先找地方洗澡的原因。

下一步的工作,孟凡勇说还想再啃下几块“硬骨头”。完善板桥村的雨污排放系统、继续引进扶贫产业、为村庄建设桥梁、采用订单式种植有机小米等等,这些都一项项写在了孟凡勇的工作计划上。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了新时代扶贫工作的“五位一体”,他带着真情干实事,定会向组织和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网 孟凡江)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