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我校2019“滨海人居环境的未来——链接城市”联合设计工作营圆满结束

  时间:2019-11-14   点击数:

近日,由我校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联合主办的2019“滨海人居环境的未来——链接城市”联合设计工作营圆满结束。本次联合设计工作营共有来自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建筑院校65名师生参与其中。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我校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高伟俊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教授Bart Dewancker,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教授Werner Bäuerle ,Friedrichs Jochen,Helbach Timm,Helbach Stefanie,我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郝赤彪教授、肖学斌书记、许从宝院长和刘崇副院长等担任工作营顾问、评委。

在本次工作营期间,工作营师生围绕“智慧-健康-宜居”主题,根据青岛特有的资源禀赋,深入探讨和研究滨海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的构想。工作营分为两个阶段:城市设计阶段的基地位于青岛老城区的沿海区域,要求学生提出改善既有环境的城市设计思路;单体设计阶段的基地位于青岛西海岸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北侧,要求学生提出绿色公交站点的创意方案。为锻炼学生们的国际交流和协作能力,指导老师还要求设计团队必须由两个以上国籍的同学组成。


在短短的十余天内,中外师生在位于青岛老城区的游轮母港、小港湾、中山路历史街区和西海岸的中德生态园、星光岛、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各团队结合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改良和社区营造等实际需求提出了创意鲜明的城市设计成果;结合中德生态园的特点和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周边环境的“场所精神”,完成了形态各异的“绿色公交站点”设计方案。

工作营中期,Bart Dewancker、Werner Bäuerle 和刘崇三位教授分别为同学们带来学术讲座,三位教授为同学们们分享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工作营注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结题答辩会上,各个设计团队各展风采,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各自对“绿色公交站点”的设计构思。有的提取中德生态园建筑立面上的“X”元素,将建筑平面进行分割推拉和旋转,并且引入秋千和站顶绿植元素以形成有趣的车站空间;有的则将中国扇子的折叠元素融入到墙体的设计中,用绳梯增强趣味,使公交站点成为活泼的场所……虽然英语都不是大家的母语,答辩现场还是掌声、欢笑声不绝;每组设计都达到了指导老师提出的要求: 用建筑的语言,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解放出来。

经过评委老师的评选,李政儒、李亚斌等获得一等奖;台文彬、Kneip Paula Hedwig等获得二等奖;幸倩如、袁佳艺等获得三等奖,刘春雨、Britaius Jan Philipp等,马梓皓、王远鹏等和李朝明、Saiki Maeda等获得荣誉提名奖。


两个单体设计在13个绿色公交站点的设计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设计奖。李政儒、房婷婷、lryna Borysbohoshevych、Treuber Lennard Elias的作品用竹子为主体材料,旨在避免有毒装修材料的侵害,还可自主呼吸、调节室内湿度,集安全、自然和个性于一身。Takamichi Haruta、Marc Roesinger、Ngela Upitya、Zhang Yichi和袁佳艺的设计则用白色卵石型体量的有机排列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选用木结构与透明材质相结合体现连接中德文化的深层含义,使公交车站更具文化上的吸引力。

在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举办的本次工作营为青岛的更新与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构思和创意。同学们通过和不同国家建筑专业师生的交流,学习到很多城市设计和绿色建筑领域的新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自身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还在紧张、活泼的工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撰稿:付梦姣;审核:高江、刘崇)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