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学校举办第六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时间:2024-12-20   点击数:

立德树人展风采,以赛赋能担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突出以训促学强素质、以学促干提能力、以赛促教练本领,学校近日举办第六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本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自11月中旬全面启动,对标省级赛事规格,面向全校辅导员展开,分为初赛、学院复赛、校级决赛三个阶段。12月9日进行初赛,以闭卷的形式全面考察辅导员对岗位职责和职业角色的认知,以及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等。后经学院复赛,共有28名辅导员进入校级决赛。决赛阶段分为“新星”“资深”两个赛道,“新星”赛道于12月13日举行,“资深”赛道于12月18日举行。

决赛分为案例研讨、班情熟知、理论宣讲、谈心谈话四个环节,分别邀请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山东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窦雅琴,校纪委副书记贺治成、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处长(部长)高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李俊、体育教学部主任鞠志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董兰国、研究生院副院长贾玉跃、财务处副处长于利俊、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韩小燕担任评委。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各学院辅导员以及部分班主任代表现场观摩了比赛。

理论宣讲环节真实还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现场选手们围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进行理论宣传和阐释。该环节着重考察辅导员开展党的理论、理想信念等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宣讲阐释能力。

案例研讨采用“我提问,你回答”的方式开展,两位选手就学生工作真实案例抽丝剥茧,深挖问题成因,碰撞对策灵感,探寻规律密码。该环节主要考察辅导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应急处突等能力。

班情熟知环节通过随机抽取学生照片,让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出该生姓名、班级、所在宿舍、家庭居住地等信息。该环节着重考察辅导员对所带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和深入学生、贴近学生开展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谈心谈话环节在助演的配合下,对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情景再现,辅导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沟通过程中循循善诱、情理兼顾、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该环节重点考察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解决理论困惑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素养。

窦雅琴对“资深”赛道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选手的素质与风采,结合比赛题目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一是理论宣讲应贴近育人主题、结构化破题,注重逻辑与情感融合;二是案例研讨应尊重题目信息、快速入题,注重实际扩展及赛后总结反思;三是谈心谈话应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日常积累和训练,增强铸魂育人、说理讲理水平。

鞠志强、李俊对“新星”赛道进行了点评。鞠志强强调辅导员需秉持“无事防有事、有事不怕事、大事化小事、小事当大事、坏事变好事”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持续提升思想认识层次,丰富思想认知维度,着力培育学生团队协作、抗压抗挫、严守规则底线等关键能力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李俊指出,辅导员应将思想引领置于首位,注重日常点滴浸润,夯实思想根基;持续强化理论研究力度,与学生携手共进,实现共同成长;工作中务必旗帜鲜明,严守原则底线,确保方向正确;要善于借助信息化工具赋能,为学生工作增效提质,助力腾飞。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副处长(副部长)丁于娟阐述了出题原则与初衷,围绕题目设计关键要点,向辅导员队伍明确提出了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时政学习力度、直面社会复杂现象、注重日常积累、提升随机应变能力等要求。

经过激烈角逐,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纪宇、临沂校区管理工程系冯潇萱获得一等奖;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冯雪,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李佳、王才升,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翱,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于璐荣获二等奖;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王玉雪、商学院张夕璇、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徐晓东、艺术与设计学院袁俊霞、商学院孙楚获得三等奖,16名辅导员获优秀奖。

以赛促学强技能,以学促用砺精兵。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交流先进经验、讲述育人故事、传递价值认同的工作载体和重要抓手,是展现辅导员风采的“大舞台”,是提升辅导员素养的一次“大练兵”,全方位、多角度检验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与职业能力,充分展示了辅导员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育人工作新实效。下一步,学生工作处将继续开展辅导员培养培训赋能行动,完善培训体系、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数字技术支持,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全力为铸魂育人赋能、为立德树人奠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撰稿:吴琼;审核:丁于娟)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