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查在防疫背景下城市空间的治理模式,深入探寻疫情下的防控措施,查找中小型城市在防疫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8月11日至8月17日,学院防疫空间调查小队在山东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在疫情的背景下,团队遵循“返家乡”“属地化”的原则,探索“互联网+实习实践”的新模式.
深入五座城市 聚焦公共空间
团队的五名成员李延欣、王嘉璐、张萌、关娅伟、张美琪分别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山东省济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8月7日至8月10日,团队成员对实地调研进行前期准备,都对家乡进行了城市地图的绘制。8月11日至8月17日,五名团队成员分别赴五地展开实地调研,对体育馆、文化中心等地进行走访考察并通过向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力求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详细了解卫生防疫行业状况和隔离点的平面布局后,团队成员对公共空间的改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团队成员还注意到城乡之间医疗水平和公共活动空间的差异,人群密度与医疗设施匹配度、空间利用率等问题。





结合具体信息 强化数据支撑
截止8月15日,调研前期发布的调查问卷回收数量总计304份,填答人所在地类型属于三、四、五线城市的问卷数量有168份,为中小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调研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中小型城市的问卷中,有62.5%的居民表示所在城市有1~3家传染病集中收治的专科医院,有14.29%的居民表示所在城市有3家;有54.76%的居民表示所在城市有1~3个可改造的大型公共空间,有11.9%的居民表示所在城市有3~5个,7.14%的居民表示所在城市无此类场所。


在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的调查中,46.43%的居民反映城市医疗设施不足,39.29%的居民反映避难集散场所不足,同时在居民对社区空间管理上的建议的调查中,48.21%的居民反映社区医疗功能不齐全,43.45%的居民反映社区内居民活动空间不足,这与我们调研的方向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相吻合。
依托专业所长 贡献青春力量
历经辛苦调研,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分享了各自的调研结果,总结中小城市空间治理上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于空间规划的优化分析,同时继续完善后续的调研报告。


此次新冠肺炎的肆虐凸显了提升城市防疫体系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五座城市的建院学子,将调研的步伐和实践的脚步镌刻在家乡的土地上。在此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更了解到家乡在疫情过程中为人民做的努力,领略到“返家乡”的真谛。团队成员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型城市空间治理体系的调研成果,在助推疫情防控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撰稿:董昕、王浩、王明慧;审核: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