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引领青年学生投身精准扶贫,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组织团队开展社会实践。
本次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由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统一组织,共有35支团队参与申报了52个项目,最终学校选拔了14支团队参加,团队成员均由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组成,于红霞、薛凯、纪爱华、徐敏、魏书祥、耿雪川等学院各专业21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刘超、李科然、徐敏、徐俊、李瑞等老师作为带队教师,共有包括各年级、各专业在内的6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各团队在大水泊镇、西谭口村、汪疃镇等5个乡村社区、基地等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共有包括各年级、各专业在内的50名师生参与其中。我院共有14支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其中“铅山县湖坊镇居民活动室室内氛围设计”、“靖安县罗湾乡双溪村精品民宿改造”2支团队于7月12日赴江西上饶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及现场调研实践。“水木年华,芳兴春夏”“乡寻桃园小队”等10支团队于7月12日赴威海开展现场调研实践。“海畔书院”等2支团队于7月24日前往临沂市平邑县开展现场调研实践,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

参与上饶对接,助力科研转化
7月12日上午九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签约仪式在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举行,我院师生代表于红霞老师、王浩等4名同学分别进行了我校项目推介及介绍。上饶市领导、全国中心领导、项目需求方代表、项目指导专家、省教育厅领导相继发言,表示各相关部门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为项目对接和落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最具创新性、富有实效性和具有可持续性的优质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在革命老区落地转化,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和农村脱贫需求的长效对接机制,真正搭建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

弘扬农耕文化,留住美丽乡愁
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鼓励文化生态旅游”为指导,“樱聚缘生态园区规划”实践团队前往威海市汪疃镇,协助尚农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区优化规划设计,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对园区概况进行了解,对园区区位条件形成基本认知,同时依托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自身优势,进一步结合对方诉求、实地调研感受、公司市场定位,综合提出参考性调研成果和方案策略。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待建设的尚农园生态园区规划存在布局、流线问题。因此,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在一天时间内利用专业课所学知识,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勾画草图,利用电脑所做的模型进行方案推敲、优化和补充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方案。汇报过后,团队成员的方案得到了公司四位负责人的一致好评,表示愿意在此基础上给团队提供更多条件继续深化方案,并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田园诗画,梦归桃源
“乡寻桃源队”实践团队前往葛家镇西谭口村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现状、特色优势等;走访当地居住村民、领导干部,了解村庄现状及民众意愿,总结归纳村庄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通过产业联动和乡村旅游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达到吸引游客进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让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归村庄,活化村庄人气的效果。按照“以节为媒,以旅富农”的思路,前期准备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访谈,文献查阅、对比分析等调研手法,发掘村镇特点,依托村周边桃园打造的“桃域”项目、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果品资源等优势,推广以“桃花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营销活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以旅游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以镇为单位的乡村旅游网络体系,打造以“田园诗画,梦归桃源”为主题的西谭家口村品牌特色。

建公共空间,筑丰富生活
“水木年华,芳兴春夏”实践团队前往小观镇实地考察,聚焦郐家村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有限且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故提出改造与更新方案,完善村庄各类硬件设施,从村民角度出发,切实解决村民休憩交流娱乐等实际问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队对威海文登区展开了实地勘测调研。在先后走访小观镇的四个村落后,最终决定对郐家村开展第二轮深入调研。团队成员发现郐家村具有贫穷和老龄化严重两大特点,故在节约资金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原则下,最终决定将村内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作为规划重点。团队为村口修车铺门口空地打造为田园风格交流休憩场所,村内小广场打造为运动主题娱乐休闲广场,村委会前广场打造成文化主题村内交流空间。其次在村内街巷的代表性位置均匀增设多个小的活动点,统一整改。团队期望通过主、次要空间结合的方式,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满足村民活动交往的需求。

承古瓦秀阁,启新砖廉院
“郐家村活动中心扩建规划设计”实践团队前往威海郐家村进行为期三天调研任务,调研队伍在这三天里走访了四个村子,与村子对接共做出了四套方案;在这三天中,同学们走访当地村民,倾听村民需求,了解乡土乡情,见识了村民们开创性的营作方法;进行实地测绘,调研当地独特的村屋结构;与村干部对接,查阅村史村志,搜寻珍贵的图档资料遗留。这三天团队成员看到了村民们努力生活与待人的热情,也看到了村庄建设中的无力与无奈,这让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在心中埋下了一颗为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的种子。调研团队吸取当地特色,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结合当地村委对办公医疗等的需求,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为当地给出了村委大院解决方案,并得到当地村委干部的认可,签订合作意向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点亮水泊初心,共建新兴初家
“点亮初心,心生初家”实践团队前往水泊镇初家村,以先知后行的方式,对初家村经典的胶东民宿建筑做了系统的调研和实际数据的收集工作,深入村里,投身户中,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最迫切的需求;积极沟通,深抓稳打,认真与书记了解村落历史,人文脉络,近年村庄发展和村庄空心化程度;扩展专业,听取建议,我们与村庄规划建筑师楚东旭进行专业层面的沟通和后续开展工作的事项交流。确定了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以新村民计划为形式,以政府扶持为根基的初家村新村民民宿计划。我们此次圆满完成了初家村民宅数据的收集工作,进行了虚拟村庄建筑模型的架构工作,为中期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在三天的调研实践中,与村书记和驻村建筑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他们对我们在李瑞老师和耿雪川老师指导下展开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李瑞老师代表团队与书记签订合作意向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改造历史街区,展现乡村风情
“共济同行,励志追梦”实践团队成员精准帮扶,于万家口村开展“以祠堂为中心的旧村落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团队对祠堂及周围街区的改造,可以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夯实村庄的人文底蕴,将万家口村打造成“乡村风情浓郁、功能配套完备、生产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村庄。在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考察,精准帮扶,以城市设计原理为基础,对祠堂及街区开展了有关“街区立面绘制”“街道及祠堂的详细尺度测量与模型建构”“街区主要功能区划分”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村庄道路不成体系、覆盖面不足,交通死角多等问题,故决定根据当地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现状制定一套适合于万家口村村落环境的详细规划方案。青岛理工大学“共济同行,励志追梦”团队将努力传承红色基因,以勇立时代潮头、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释放出青年的无穷力量。

活动过程中,尽管调研时间紧张,但无论是环境勘察,还是入户访谈,学院各团队都秉持“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认真仔细、吃苦耐劳,确保调研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此次活动的开展,搭建了青年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广阔平台,鼓励我院学生团队主动与威海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实地对接交流,制定帮扶项目落地方案,签订落地合作协议,使我院青年学子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同时为我院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增强了创新创业氛围,发扬了“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各团队实践服务活动得到了当地领导、群众的一致肯定。各团队也将在今后的时间里与地方签订《服务项目合作意向书》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密切关注乡村发展动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校地共赢。本次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振兴中华”为主题,打造中国最大思政课,组织百万名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力争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撰稿:王越;审核:李忠晓、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