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梦处,学海泛舟来,9月7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迎来了333名2019级新同学,秋高气爽恰逢同学少年,愈显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积极推动迎新工作,开展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全过程服务的多层次、多维度迎新工作,以迎新为抓手,在新学期深入推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全员参与:朋辈辅导,家校联合,共筑育人体系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辅导员凝心聚力,共迎新生。迎接新生,是学院的大事,也是全体辅导员的重要任务。新学期以来,学院将迎新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提前筹备迎新相关工作。9月7日,学院全体辅导员到达迎新现场,分工协作,带领班助圆满完成新生迎新报到。学校、学院领导也前往迎新现场,关注、关心新生报到进度。



暖“萌新”,共前行,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辅导,便于新老生沟通情感、取得互信并构建密切的辅导关系,具有传统辅导员无可比拟的优势。学院十分注重朋辈辅导,充分发挥学长、学姐在迎新中的“传帮带”作用。自暑假起,学院就通过公开竞聘方式,招募优秀班主任助理,经过系列培训后,正式上岗。截止今天,班助们已经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出色完成了熟悉班级同学、统计来校时间、分发校园卡、张贴宿舍床号等细节工作,并于9月7日圆满完成所有新生的入学报到工作。新生班助们还将在日后的一个学期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新生的多种交流和碰撞中,他们的优秀品质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生,帮助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班助们在报道现场

班助与同学们一起军训
配齐班主任、学业导师,助力学生尽快进入大学学习状态。今年,学院继续贯彻落实优秀教师班主任制,为每个新生班级配置了一名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并为学生分组配备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启发、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导师先后来到班级报到点和宿舍看望新生同学,并参与了第一次新生见面班会,就专业发展、大学生活等话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9月8日,各班主任为各新生班级主持召开主题班会,开启同学们在大学的新征程。


各班主任主持召开主题班会
家校联合,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构建家校育人平台。9月7日中午,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于一教200阶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许从宝,副院长刘崇、赵琳,党总支副书记高江,建筑系主任王少飞,学院办公室主任董昇、教科研办公室主任刘菲菲、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王鹏飞、19级新生辅导员杨霈宣及近300名新生家长参加见面会,见面会由高江主持。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加深家长对学校、学院的认识,有利于家校配合,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新生家长见面会
全方位开展:从线上平台到线下引导,全面覆盖无死角
学院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优势,以学院微信公众平台“青理建院宣传邦”、易班发展平台为主阵地,先后发布近50余篇迎新系列推送,涵盖学院介绍、专业介绍、班主任介绍、科技竞赛、学习攻略、社团组织等新生将要在学校生活和参与的方方面面,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尤其是今年借助易班平台举办的“暑期生活分享活动”,在班助们的积极动员鼓励下,学院新生参与热情极高,极大地增强了新生同学们对本学院的归属感。


与此同时,学院继续夯实和拓展线下迎新活动。学院迎新志愿者于7月份开始进行系列培训,力求帮助新生报道一站式、便捷式开展。通过在高年级同学中征集迎新标语活动,既提升了老生的参与感、责任感,又给新生带来了亲切感和归属感。迎新现场,学院为新生准备了以“秋风吹过青小理·建院终于等到你”为主题的签名墙,请新生及家长留下签名和祝福语,家长与新生纷纷在签名墙前合影留念。


全过程服务:从宿舍初见面到建筑初探索,全过程贴心服务
9月7日下午,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江、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王鹏飞、辅导员刘超、杨霈宣,19级新生班级班主任谭明、陈焕珍、张亚妹等学院领导、老师来到新生公寓,走访慰问2019级新生。




学院领导、老师走访新生宿舍
9月8日上午,学院召开新生见面会,党总支副书记高江及全体辅导员正式与2019级300余名新生见面。会上,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学校、学院的宣传视频,对学校和学院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未来规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后,高江介绍了专业特色,明确了学生工作“严管厚爱”的工作原则,并结合专业特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全体新生传递了学院的期盼,希望全体新生快速调整状态,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见面会
新生见面会后,各班级由班助带领分头参观了校史馆、建筑馆、滨海人居中心。参观建筑馆过程中班助们热情的为新同学们介绍了馆内各教室的功能,新生们看到正在营造实验的学长学姐,独特的学习氛围令同学们感到新颖而好奇,对未来的学习产生了憧憬。



据悉,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和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接下来通过新生教育系列课程、导师组开放日、专题座谈会等活动和形式,做好新生的育人工作。(撰稿:王明慧;审核: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