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开展与新生“面对面交流”系列活动

  来源:   时间:2006-10-08   点击数: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和自信乐观的新生。如何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是各学院近期工作的重心。为此,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与新生面对面”系列活动,聘请学院院长、专业教师、优秀学生等与新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 9月27日、28日,外国语学院罗炜东副院长、刘春堂院长分别在黄岛、四方与广大新生面对面开展交流。院长向新生赠送了一份特殊而珍贵的见面礼——为新生作了一场内容丰富、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的精彩报告。
  报告配有制作精美的课件,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朴实而形象生动,朴素而富有哲理;不仅是一次全面权威的专业思想教育,而且是一次高屋建瓴的道德思想教育,更是一次润物无声的人生哲学课。
  报告全面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师资状况、课程设置等,并对当前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深入分析,同时对06级新同学提出了严格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报告赢得了一次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刘春堂院长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
 附:刘春堂院长报告内容辑要
  学院历史:
 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4年,成立之初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专科;1996年起招收英语专业专科;2000年起招收英语专业本科;2003年起招收日语专业本科;2006年开始招收韩国语专业本科。今年我们共招收英、日、韩三个专业本、专科学生共210人。现有在校生近800名。
  师资队伍:
  外国语学院具有较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1名,其中专职教师100名。教师大都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8名,有研究生学历者53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8名。
现在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的教师8人。
  教学设备:
  外国语学院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现有13个多功能现代化语言实验室,3个发射台,1个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机,多个小型音频发射机,能够满足外语专业学生、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需要。
新校区建设完成后我们的教学设施必将更加先进和完善。
  图书资料:
  学校图书馆外文藏书45000余册,外文期刊89种,可供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外国语学院的资料室能为学生提供较新的图书、资料和信息,为搞科研、写论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以及各个教研室设备先进,都已实施网络化办公,方便师生查阅最新资料。
  培养目标1:
  外国语学院严格按照外语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 培养目标2:
  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外国语学院努力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 业务要求:
 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 课程设置:
  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外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体学、文学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了解我国的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 就业前景:
  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全国已有208所大学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专业博士点27个。(2005)以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优秀的综合素质迎接挑战。要勇于、善于、乐于面对挑战。
  现实状况1:
  2005年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长20.7%。2005-06年外语类人才总需求人数约为23269(人事部关于2005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数据)。2004年全国英语专业招生11万人,毕业生人数为53446。2005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研究生91.9%, 本科生81.7%
  现实状况2:
  英语人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知识结构单一阻碍求职之路;2005年英语人才供需比例5:1;英语人才一职难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 发展趋势:英语人才就业趋势日渐两极分化:实用型、工具性人才的需求日趋萎缩,一职难求渐成定势;“英语+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严峻的就业现状表明:仅仅注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而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兼具法律、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则倍受青睐。
  思考---复合型人才?
  “简单叠加” 与“综合素质培养”:
 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一哄而上;--质疑“英语+专业”式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文秋芳教授指出:“复合”并非不同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也不可能同时融合所有的学科的知识。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复合”应该是思维模式和认知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比简单的知识复合更重要
  如何塑造复合型人才-之教:
  倡导主动的、双向交流、开放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学手段、课堂设计等等一系列的变革;为学生提供在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知识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学生可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自然的习得策略;学习手段革新,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认知工具。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关怀。语言能力不只是记忆的能力,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真正的外语习得应该是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建立。
  如何塑造复合型人才-之育:
  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怎样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教育是一个从文化到心理的过程;教育是价值引导—自主构建;教育是一种武装、钥匙开启世界;教育是教师的视界与学生的视界寻求融合的过程;如何塑造复合型人才-之学
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共建参与;变学生的知道为知识,变学生的知识为智慧;
  创新教育:
  亲历探求的过程—探求的知识,探求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仅仅作为学生知识的来源。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自我和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 师兄师姐的表现:
  专业四级通过率: 80%以上,高于全国同类院校20多个百分点。专业八级通过率:从50%到65%到今年的79%逐年上升,也超过同类院校20多个百分点。考研情况:每年十余人。遍布各大高校:北大、清华、复旦、南大、山大、海大、上海师大、北外、上海交大、北语、西南政法、南开等等。学位证书获得率:99%。就业率:100%
  放眼未来放眼世界
  哈佛大学2004年本科评估报告中提到:首先,今天的世界要求更强调国际化。正如40年代的“红皮书”描述哈佛的学生应该如何被教育成自由社会的成员,我们今天应该使学生为全球社会的公民生活做好准备。我们21世纪的学生将会走到一个被技术所变小了的世界,但仍被不同的、变化中的文化和文明所界定的世界。他们很可能会工作、生活在世界的另一部分;他们理应准备好与带着不同文化设想的同事一起工作。哈佛(本科)学院的中心使命必须是将本科生教育成有敏锐智力的世界公民。这是一项道德责任….
  教授外国语,特别注重文化背景,是把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哈佛学院提供种类丰富的语言教学。语言的具体数字取决于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以及现代和古代形式的算法。但可以很公平的说,经常教授的语言大约有60种。学生报告说语言教育是他们哈佛本科教育中最好的部分之一。同时,我们也听到校友说,他们真希望在校时能多学一些外语。
  我们建议强化语言要求(二外):所有在现行规章下入学时已达到语言要求的学生,必须修满一学期外语课或者一学期用外语授课的课程。他们可在4年的任何时间完成这一要求。他们可以选择在适当的程度上继续学习他们已经学过的一门语言,也可以从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这也许可以作为国际体验的准备。他们也许会将此作为出国学习项目的一部分来完成这一要求。无论他们选择以什么方式满足这一要求,这都会使他们有更好的准备在将来进入不同的文化背景。
  在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分工细致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重申我们对于文理学科的人文教育的承诺。我们旨在向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思想习惯,以便使他们能够享有终身学习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我们努力将学生教育成独立、有知识、严谨、有创造力的思想者;使他们有社会责任感,以便使他们在民族和全球社会中过有价值的生活。
  祝 福:
  祝贺你们已踏上追寻理想之路
  祝福你们学习并快乐着
  师长、民族、社会、世界在期待你们

 
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