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djyxww.com/gjkgzlfzlt/12353.html
![](/__local/3/32/83/B3DF936DDFADB9A53159DE79579_5D9E5E28_44E97.png)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开启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推进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山东“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目标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面对国家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2019年1月青岛理工大学第三次党代会重新审视学校所处的发展环境,理性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作为山东高校第一方阵的青岛理工大学进入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学校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13510”总体布局:“1”——一个发展总目标,“3”——“三步走”发展目标,“5”——“五大发展战略”,“10”——“十大工程”,全面奏响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号角。按照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振精神、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一、聚焦立德树人,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指出,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遴选条件。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青岛理工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和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扎实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土木工程学院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抓手,学校全面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时制定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6个专项计划,将8个一级目标任务、43个二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相应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打通“三个围墙”,为立德树人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打通“思政课程的围墙”——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定期师生交流研讨机制,思政课程集体备课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参与,选拔教师参加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寒暑假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游学,建立马院教研室与专业课程教研室交流机制。二是打通“专业课程的围墙”——在2019版培养计划中纳入思政元素,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工程伦理、工程艺术等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将师风师德纳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和年度考核,提出专业课教师必须开展思政教育的明确要求,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三是打通“校园的围墙”———突出马克思主义重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三重点”,实行青马工程、团建工程、社团灯塔工程“三工程”,充分发挥阵地、主体和载体“三作用”,在全国率先成立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探索与企业合作,成立“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实行红色“1+1”等11项品牌活动,解决学生实训实习环节思政缺失问题。
振兴本科教育,抓实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学校始终突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聚焦“新工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成功获批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成功置换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新增轨道交通方向,新增校企合作共建通信工程专业(移动互联)。以专业群为主线开展教学建设,在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名单中,近年来学校有3个专业(群)获批立项为重点专业(群),3个专业(群)获批立项为自筹经费专业(群)。2019年,学校新增13门省级在线优质课程,新立项44门在线课程建设;新立项42套校级规划教材,新增20项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完成3个大类10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试点工作,新增校企合作办学项目1个,新增3个专业招生;完成3个专业认证考察,3个专业复评通过,完成8个专业新一轮申报。
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注入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其作为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努力构建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竞赛与产学合作的有机融通,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优秀发明家李长河指导带领学生科技创新申请专利70余项,指导学生多次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5个参赛队获国家一等奖、7个参赛队获国家二等奖,28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一等奖、17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二等奖,2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三等奖,获国家一等奖的数量山东第一、全国第二;电子大赛获奖数量列全国第七位;全年学校共有245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万人次直接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及活动,获省级以上奖项千余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由2018年的74位提升到65位。学科竞赛已经成为我校学生思维能力实战化训练和培育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展示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搭建了重要舞台。
二、聚焦特色发展,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特色是高校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从国家双一流”建设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则来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实行动态调整,这也为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办出特色,跻身“双一流”行列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青岛理工大学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进入新时代,学校紧紧扭住“双一流”建设这一核心轴,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按照“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相关学科突出特色发展,新兴学科依托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划。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基地、资源”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思路,学校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对一流学科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支持,近年来新增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每个学科每年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周期3年(2019~2021)。工程学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行列,2019年5月ESI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11月份数据库更新后排名再次提升180位。创新重点学科目标责任建设机制,强化绩效考核,2019年土木工程学科在省一流学科绩效评价中位居全省前列,顺利通过教育部抽查土木工程博士点合格评估和教育厅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抽查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硕士点合格评估。
实施基础学科培育计划。根据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能源、计算机信息等学科建设需要,前瞻性地对化学、力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加强建设,建立基础学科研究“特区”,为学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量子物理实验室和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技计划及其他项目48项,发表SCI科研论文120余篇,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奖3项。2019年,学校共发表SCI、EI论文700余篇,较2018年增长56.5%。全年授权知识产权数量430余件,较2018年增长20.6%。其中,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75件,较2018年增长31.6%;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6件,较2018年增长13.4%。国外授权专利4件,较2018年增长3件;PCT申请数量稳步提升,2019年申请PCT25件,较2018年增长25%。
实施和推进“优势学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以“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的模式,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张春巍负责的“海陆基础设施工程安全与防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孙树峰负责的“激光精密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合作基地”获批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领衔的“滨海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获批青岛市科技创新智库,新增山东省高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滨海城乡建设工程材料性能提升与绿色建造技术产业对接类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学科群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学校已拥有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4个国家、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聚焦高端引领,实施礼贤学者”引育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性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人才队伍的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并且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核心是建设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青岛理工大学坚持把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学校五大发展战略之首,矢志不渝地推进“礼贤学者”引育工程,按照“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努力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后备人才,精准服务各类人才”的思路,为人才成长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努力建设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层次人才引育出新招创新高。2018年,学校成功引进了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全职院士———日本工程院高伟俊院士。2019年,学校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系,先后制定《关于调整部分人才引进条件与待遇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才引进工作程序的通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育14名省部级以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层次、规模均创历年新高:全职引进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填补了学校“长江学者”的空白;整体全职引进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石家庄铁道大学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所创新团队1支;全职引进当代知名建筑师王兴田教授、知名学者郑东生教授;培育俄罗斯工程院与自然科学院两院院士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获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25人;敦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项、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聘任产业教授26名。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宽广舞台。一是实施新入职教师成长计划,组织98名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76名教师参加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完成109名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二是实施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计划,选派11名青年教师参加“周付安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工作坊”,遴选28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访学,支持11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3名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10名教师在职取得博士学位。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成功举办第十期双语教学培训班,22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英语授课水平;组织10名骨干思政课教师参加山东省、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组织推荐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风景名胜区评审专家等省市级评审专家133人。
打造生机勃勃的人才生态环境。在考核方式上真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上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建立分类考核机制,201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轮岗位考核和第二轮岗位聘用,1700余名教职工全部竞聘上岗,近400名教师晋升到高等级岗位。开通职称评聘直通车,7名青年教师直聘教授、42名直聘副教授;实施完成专业技术岗位评审工作,128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此次评审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分类合理,大家感觉目标清晰、心里透亮、干有奔头。
四、聚焦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
现代大学的发展史反复证明,一流大学的诞生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流大学的根本价值总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的,一流大学的塑造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成长壮大的。“双一流”建设倒逼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仅要以国家和地方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好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大文章,打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实现科技创新与现实生产力的无缝对接。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双轮驱动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学校出台“严管”加“厚爱”刚柔并济的激励政策,实现“管”和“服”双轮驱动:修改完善科研经费、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闭环式”管理新路径;出台科研业绩评价及奖励办法,建立学校、院系和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的工作体系,打通政策执行“堵点”,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运行的效率、投入产出比和源头创新能力;在横向课题率先探索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把横向课题管理权限逐级下放,全力吸引科研经费回流。2019年,学校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以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项,获批各类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16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较上年增长52.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较上年增长两倍,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科技攻关专项数量较上年增长35.7%。特别是启动“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以来,学校首次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攻关项目,首次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项,首次获批国防科技创新项目3项、国家A4项目1项、国家天文台项目1项,首次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支持计划7项,连续3年获批省属高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学校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青岛市政府共建绿色建设科技城,与青岛市政府携手共建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与市北区共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打造专业领域智库平台,全面加快服务青岛步伐;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山东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山东数字孪生建筑云研究所,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环境监测、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共同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与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共建“光大青岛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打造环保领域的高端平台,服务国家环保事业和“一带一路”建设。建筑科技众创园共建项目启动以来,孵化高科技型公司(团队)24个、平台企业4家,2019年营业收入9200余万元,为市北区贡献纳税上千万元,其中3家科技企业成功服务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围绕城市建筑数字化技术、城市建筑智能建造技术等领域,叠加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城市建筑云平台,建成城市BIM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青岛等7个城市推广。近年来,学校共与230余个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一批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在C919大飞机、智慧城市、城际铁路、供排水水质安全和废物资源化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目标方向,就会犹豫不决、徘徊彷徨;没有改革创新,就会故步自封、裹足不前;没有真抓实干、紧抓快干,就没有攻坚破难、应有地位。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岛理工大学将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绘制的蓝图,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精神,只争朝夕、继往开来,在“双一流”建设中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大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