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du.dzwww.com/dxzd/qdlg/?from=singlemessage
http://edu.dzwww.com/rcjy/qzgl/201807/t20180717_17617265.htm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做客大众网接受专访,以新旧动能为主题,向我们介绍了青岛理工大学的发展与定位,同时对学校结合地域产业、“政产学研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建筑科技众创园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谭校长您是5月初履新来到青岛理工大学任校长的,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您对青岛理工大学的定位或者它的发展是怎样理解的?
谭校长:青岛理工大学1952年建校,拥有近66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见长,特色比较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迄今已形成了从本专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学校的发展目标如何定位?作为新任校长,这是我就任之后需要尽快弄清楚、想明白的重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自创办之初,就始终把国家需求作为它的使命和奋斗方向,始终与国家建设发展同行。这一点,在学校的办学历史中有着鲜明的印记,在它的学科专业结构上也有显著的体现。学校秉持“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大学精神,与国家发展并生同行、呼吸与共,与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这所学校历史血脉中勃勃涌动着的“精神基因”,这是对学校发展定位的最好诠释,也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字“实”:办学定位笃“实”,学科设置求“实”,专业基础厚“实”,培养目标务“实”。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项重要社会使命。青岛理工大学党委确立了“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助力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青岛理工大学当仁不让,依然“实”字出头,出实招、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来弘扬“理工精神”,展现“理工担当”。
主持人:青岛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和地域产业结合的比较好。在这方面学校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做了哪些工作?
谭校长:学校现有的6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多个学科门类,传统优势学科涵盖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领域。多年来,学校在海洋环境混凝土和防腐材料、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大型钢结构建筑及抗震、大型地下工程与灾害防治、冶金节能减碳生产技术及装备、城市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热泵技术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七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在国产C919大飞机、高铁列车、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积极搭建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平台,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并在如何搭建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机制。
今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合作发展处和成果转化办公室,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建立更紧密、更持久、更长效的合作关系。以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聚集学校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诊断、咨询、规划、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积极响应聚焦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创新、“十强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建设交叉融合“新工科”,激发创新创业“新热能”,在现代海洋、高端装备、智慧城市、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筑科技城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主持人:学校在“政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做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能不能举个例子?
谭校长:这样的例子有很多。2017年底揭牌的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中,就集聚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其中,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学校研发的“城市建筑云”平台,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生成了超过亿元的成果价值和发明专利自有知识产权。2017年,在国家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城市建筑云”平台与“住房城乡建设云”平台融合,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双云”融合的城市。“双云”平台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在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学校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充分发挥“校政”各自优势,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城市安全与防灾、城市水文与海绵城市等十余方面,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推广技术应用、提供决策咨询,努力打造服务青岛城市管理的高端“智库”。
与北大数字中国研究院、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智慧水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县级智慧水务管理服务中心在三峡库区两个县已经得到应用,智慧(数字)流域管理服务站已在青岛大沽河应用。
由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胡松涛教授领衔的两个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及利用、区域能源规划、人工环境营造及人体热舒适研究,他们的“地铁废热源热泵应用”关键技术已在青岛地铁得到应用,属于国际首创,已经申请专利群。
主持人:青岛理工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建筑科技众创园,能否介绍一下它的情况?
谭校长: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是学校与青岛市市北区共同打造的高端科技孵化器。坐落在与学校市北校区毗邻的科技创新大厦,地理位置很好,紧邻青岛市北区CBD区域,周边城市配套丰富、商务氛围浓厚。
为了免除教师科研团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学校不仅提供了三年内免房租等优惠政策,物业费、制冷供暖费、饮用水等开支也全由学校负担。另外,众创园还向入驻创业团队提供财务、税收、创业培训、项目推广等增值服务,提高创业团队的素质和技能,引导和帮助创业团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众创园入驻了24个团队(公司),分为产业推进、建筑规划设计、智慧城市工程建设、创意文化、环境能源5大板块。众创园在人才集聚和公司成长两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入驻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包括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以及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校首席专家,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14名我校的国家、省、市级高端人才。目前,众创园拥有高水平孵化科技型公司9家,注册金超过4000万,2017年技术交易额超过7100万。
主持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青岛理工大学目前正在哪些方面精准发力?
谭校长:为加强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助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些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一是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对照“十强产业”、经略海洋等需求,经过深入调研,对部分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准备增列部分社会紧缺、发展前景好的新专业。进行了新的省一流学科申报工作,近期教育厅已公布,我校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被增列为培育建设学科,为更好地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科研方面。今年,学校新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批2个青岛市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服务社会方面。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学校参展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完成科技成果对接8项,与两家企业现场签约项目2项。提报了27名产业教授,涉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等领域。还以成立校企合作联盟、聘用企业导师等形式,促进产教融合、实现精准育人。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正在与光大国际积极对接,探讨合作共建“国际环境技术研究院”,依托我校环境工程学科与人才优势和光大国际资源及市场优势,在大气污染物检测与控制,水质监测、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控制,固体废弃物检测、处理处置及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垃圾焚烧处理处置、污水治理与资源化、环境修复等环保产业发展,实现“五个服务”,即服务青岛理工大学学科提升、服务双方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需求、服务国家环保事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另外,学校在科技扶贫、乡村振兴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依托“第一书记”驻村合作社,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共建的“科技、电商扶贫工作站”,7月11日上午在革命老区费县的石井镇鸭汪村揭牌成立。学校将发挥科技与智力优势,一头抓科技,一头抓市场,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产业振兴创新模式,建设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探索“互联网+电子商务+扶贫+农村合作社+农产品+新零售实体店”的销售新路子,在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精准扶贫、绿色食品生产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科技支撑助推精准脱贫,为革命老区农民增收、消除贫困、为扶贫攻坚取得胜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