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齐鲁网:第一书记孟凡波:搭建农产品产业链 让村民不愁技术不愁卖

  时间:2018-07-12   点击数:

http://linyi.iqilu.com/xyxw/2018/0712/3979263.shtml

齐鲁网临沂7月12日讯(记者 丁振年)11日上午,青岛理工大学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费县石井镇鸭汪村科技、电商扶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贫困户优质小米订单式种植签约仪式在费县举行。 

会上,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开昌,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李长河与费县鸭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学平签订科技扶贫工作站合作协议并揭牌;山东中习服务外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涛代表合作单位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京东集团新通路事业部与费县鸭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学平签订电商扶贫工作站合作协议并揭牌。

随着最后一项费县鸭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学平与贫困户代表签订优质小米订单式种植协议书,小小的村会议室响起村民热烈的掌声。“太好了,以后我们种地是不愁技术,不愁卖。”村民王善堂欣喜的告诉记者。 

挂了牌,村民就不愁技术,不愁卖?村民未免太过草率了吧。见记者有疑惑,村民王善堂带着记者来到了自己地头,“你看这长势,这是省农科院给我们提供的优良品种——“济谷20”看今年这长势,一亩产900至1000斤没有问题。“不愁销是因为村里回收,我们光管种植,价格还高于市场价格,这都多亏了我们村的孟书记。”王善堂笑着说道。

“我们村成立了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包装后通过齐鲁交通发展集团的高速服务区的齐鲁特色馆销售。”青岛理工大学省派“第一书记”孟凡波告诉记者,村民之所以敢说不愁技术,不愁卖,是因为第一书记工作队建立的“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打造的“从优选种植到精细加工到多渠道包销”的全产业链产业振兴创新模式。

原来,青岛理工大学省派驻村工作队来到费县鸭汪村后,深入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充分听取了村民对于村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村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工作队依托费县鸭汪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共建科技扶贫工作站,进行科技育种、科学种植,全过程指导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孟凡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普通谷子亩均产350公斤产量比较,“济谷20”新品种亩均产谷子450公斤,比普通谷子增产29%;亩均增产谷子100公斤,按谷子平均出米率70%计算,亩增产小米70公斤,市场小米售价16元/公斤,每亩可增收1120元。

村民有了好种子,又有了科学种植办法,产量有了保证,对于怎们卖,第一书记孟凡波也早早找好了销路。孟凡波告诉记者,这次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新通路事业部、山东中习服务外包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商扶贫工作站,就是共同探索“互联网+电子商务+扶贫+农村合作社+农产品+新零售实体店”的平台建设,帮助村民打造适合农村发展的线下高速服务区京东便利店实体服务平台和线上京东电商费县特产馆服务平台,实现销售无忧。

揭牌仪式当天,齐鲁交通服务开发集团安全企管部部长陈琦也来到了村子,调研当地农产品情况。“作为省属功能性国企,集团将充分发挥高速网络优势和78对服务区平台优势,利用服务区的平台,把地方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品推入市场。”陈琦告诉记者,下一步,集团会根据实际情况,不仅是费县、还有山东各地优质农产品,引入服务区的销售平台,帮助他们打开销路,提高收入,为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渠道和展示舞台。

“我们学校还与村子签订小米回收协议,用于教职工福利发放。这样,村民的农产品销路就更有了保证。孟凡波告诉记者,由于品种优良、科学绿色种植,又省去中间商环节,农民增收比预计可能更高。看到效益后,村民都争着种植,两年来,预计通过两年时间,推广种植2000亩,至少增收200万元。

“下一步,不仅小米,各种农产品都可以放到这个京东便利店服务区的超市里去卖,这样就整个从种植到销售这一条产业链是村里的,村民就不用往外跑,也不用愁技术,我们农科院也过来免费指导,形成这么一个产业链,让农民这个增收致富。”孟凡波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成熟后,即使自己任职到期离开村子,村民依然能够保持增收,村子也能实现长久发展,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在其他村子复制,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