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大众日报 2006-11-03
能够利用国外的资源平台做中国的项目,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峡工程项目,王旭春对此很感自豪。
一项科研成果避免6亿多元的经济损失,让数万人远离滑坡的阴影,也正因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日前顺利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课题的名称叫做“三峡库区巨型古滑体稳态预测预报及信息化选址技术”,课题负责人为青岛理工大学年仅43岁的王旭春教授。“这是我在日本留学时做的博士论文,听起来可能比较拗口,说简单了就是借助信息技术鉴定山体是否存在滑坡风险,找出最适合移民迁居的安全位置。”
王旭春说,课题是专为解决三峡库区移民选址问题而设立的。1994年三峡工程开建,120万移民和选址问题成了三峡建设委员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沿长江600公里岸线上的大大小小近2000处滑坡体就像一把利剑悬在人们心头,而且,随着大坝开工建设,库区水位上升,这种危险正呈加剧趋势。
1995年6月10日,三峡巴东县新城址黄土坡发生滑坡,死亡5人,经济损失严重。这次事故引起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总工程师崔政权的警觉:滑坡的发生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黄土坡是否属于滑坡体?学地质出身的崔政权已敏锐地意识到潜在的巨大危机,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给出确凿证明,凭三言两语也不能说服政府重新选址搬迁:因为这本是新迁建的城址,为安置移民国家已经花了6个亿。
“无论如何,在对黄土坡的地质状况作出明确判定之前,必须暂缓6亿元的后续投资,以免造成更大损失。”经讨论,长江水利委员会决定与国外进行联合研究,培养自己的地质人才。当时的王旭春正在中国矿业大学师从何满潮读博士学位,此前,刚好完成了一项名为“MSARAM边坡稳定性动态分析系统”的研究,故被选中派往日本九州大学留学,执行中日联合研究课题任务。
提及这段留学经历,王旭春说自己很幸运,享受着“一个博士四个导师”的“待遇”:外方导师有九州大学的崎哲郎教授(对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和长崎大学的蒋宇敬教授(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春晖计划学者),为便于联合研究工作,中方导师除何满潮教授外,又增加崔政权为副导师。“此外,我们是在利用国外的资源平台做中国的项目,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峡工程项目。”王旭春对此很感自豪。
幸运自豪之余,巨大的压力与辛劳也伴随了留日的始终。两年里,王旭春累计分析处理了40年时间跨度的25亿个数据,代价则是“减肥”25斤,就连妻子赴日探亲的8个月中,他也没能抽空带着出去逛一趟。
汗水浇出硕果。王旭春的研究得到了国内验收组的极高评价,尤其是信息化选址研究成果后来成为三峡巴东新县城搬迁选址的重要依据,通过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下文执行,为国家避免了6亿元的经济损失。“用‘3S’技术绘制的地理三维图形象易懂,它准确地显示了黄土坡存在的隐患,并找出了最安全的地方是离黄土坡不远的赵树岭。崔政权老师看到这张图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说解决了他一直想证明而不能的问题。”王旭春说。
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运用到深部后续能源安全开采、清洁能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大型工程,仅在5个应用单位取证,到2005年底已累计新增资产5.9亿元,增收节支5.5亿元。依托这项技术开发的“开采沉陷可视化工程分析设计系统”,就在山东省兖矿集团得到了运用,用于地表环境资源破坏的测评和治理,效果很好。
谈及治学心得,已是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的王旭春说:“其实,我是个性格活跃的人,但搞学术、搞科研,必须严谨、认真、细致。”王旭春兴趣广泛,网球、篮球、骑马都不错,还会演奏小提琴、二胡、竹笛,国画方面也有所研究……但他已经很久都没有时间接触自己的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