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打造安全的城市

  时间:2006-08-02   点击数:

大众日报2006-08-01

7月28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今年的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当日在青岛,李村公园和八大峡广场的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分别可容纳5.5万人和3.1万人,并都具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棚宿区、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直升机停机坪8种应急避险功能。据了解,这是全国首批功能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纪念30年前的大地震唤起了人们对城市安全的关注,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家园,使我们更加重视维护城市安全,因为没有安全,城市建设的成果可能会毁于一旦。

青岛理工大学的徐科峰教授认为,就城市安全而言,首先是建筑安全。居住的建筑品质以及用材和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还要关注建筑的使用程度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还有防震等级,有些要实行强制性的标准。

在青岛,有的住宅楼座防震烈度已经达到了6度。“这意味着,除非楼座位于震中准确对应的地表部分,地震的烈度至少达到6度以上,否则楼体不会坍塌,主要危险可能来自于家具倾翻移位、摆件坠落、门窗变形、家电起火等。”青岛地震局的于工程师告诉记者,“安全的城市应建立建筑安全的标准体系,作为山东半岛的城市来讲,部分处于地震带周围,应重视地震的建筑防卫,这是减少损失的关键。”

在日本生活过多年的卢文军则认为,除了建筑安全外,城市安全观还应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安全。山东半岛城市应针对城市近海的特点,构建起防范台风、风暴潮、海啸等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但现在半岛城市在公共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方面还有空白点,像紧急预警装置、安全撤离通道、人防设施启动系统等。

细节是安全之本。在青岛沿海一线,记者看到了有的危险地段装上了警示装置,提醒游客浪大危险,不要靠近。而在马路上,原来在发达国家才有的即时提醒装置,随时向车辆和行人传达着路况。城市安全的细节不仅体现在街道设施上,甚至还与市民的生活习惯养成关系密切。这包括消防行为、用电技能以及行车习惯、社区环境等。

专家认为,无论是城市整体的安全观,还是细节上的安全定位,都需要在城市建立一整套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标准,协调、组织、综合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将山东半岛打造成一个安全的城市群。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