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第二轮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评估结果进行了反馈,我校第一书记帮包工作完成情况评定为优秀等级。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自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校选派了王龙、宋兆珺、王成3名同志分别到临沂市费县石井镇银河村、大安村和香城村任职第一书记。两年多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位第一书记牢记嘱托,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使命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五明显”的任务目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开发目标要求,“走村入户听民意,田间地头访民情,不辞劳苦争项目,协调资金助脱贫,”努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真贫”。两年来累计协调各类资金944.49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797户,贫困人口1831人,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得到了省市县乡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两年来,第一书记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夯实党建基础,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第一书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以 “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五个一活动”。两年来共发展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名、后备干部6名,为党员上党课57次,组织党员集体学习27次,健全完善管用制度12个。移风易俗扎实推进,三个村子分别成立以村干部为主的红白理事会,广泛深入宣传农村厚养薄葬、节俭嫁娶等移风易俗社会新风尚。通过抓党建工作,使村支部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两年来,围绕强村富民这一目标,第一书记工作组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3家,并成功注册了商标,发展致富增收项目6个,主要包括发展优质果品种植、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等,帮助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6万元,平均每村增收5.4万元,贫困户平均增收3600元。同时向本单位申请扶持资金12万元,助力发展村集体产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通十有”等民生工程10个,发展果树种植面积1000多亩,发展蔬菜大棚300余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53盏,硬化道路17公里,加固危桥1座,新修漫水桥1座,修建蓄水池3个,打深井20眼,建花池70个,绿化苗木18000株,粉刷墙体美化2.8万平米,建立农村电商扶贫示范点3处,新建文体广场4处,安装体育健身器材30余套,新建农家书屋3处,新建幼儿园1所,新建办公用房7间并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和更换办公桌椅。三是立足学校优势,开展教育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两年来,先后开展捐书助学活动十次,累计捐赠图书达16000余册,建立青岛理工大学筑梦图书室两处,捐赠电脑60台,捐赠文体用品价值8万元、结对帮扶儿童145名,大学生支教活动3次、受益儿童300人次,捐赠价值6万元净化饮水机3台,乒乓球桌12台,并与石井镇中心小学签订了共建协议,在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定向帮扶。
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在反馈结果中指出,综合“五通十有”完成情况、帮包村整体脱贫情况、“精准扶贫”帮扶成效及第一书记测评结果等评估情况,依据省扶贫办提供的行业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调研评估结果,我校第一书记帮包的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市县乡党委对我校落实帮包责任、支持第一书记工作情况的满意度均为满分。同时,由于我校选派的三位第一书记在帮扶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费县人民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依据以上结果,综合我校选派第二轮第一书记现实表现,确定我校帮包工作完成情况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