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管委会与CBC建筑中心主办、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的的“义龙未来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陈建颖、白芳冰、于浩、张帅、苏静完成,耿雪川老师指导的作品《喀城——新生》获三等奖。
本次竞赛主题为“东方山水与未来城市”,聚焦黔西南州特色的自然山水地域特征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聚焦东方古老的山水情节与现代生活方式;聚焦全球在地化,即全球视野与在地行动的紧密结合。本次竞赛是面向规划、建筑、景观领域国内外事务所及学生共同的城市设计课题。竞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建筑院校、设计院所1184组参赛者报名,最终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中,甄选出28组获奖方案,其中包括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8组,优秀奖16组。
本届竞赛由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前院长,雷蒙德•加布建筑与城市设计教授,哈佛大学杰出教授彼得•罗担任评委会主席,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担任评委会执行主席,西班牙巴塞罗那前任总建筑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韩国首尔市城市规划师金荣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楠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赵燕菁、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宇星、《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等国内外城市规划、建筑大师、生态城市专家、智慧城市专家组成竞赛评委会。
建筑学院参赛作品《喀城——新生》以“喀斯特的生长”为设计理念,基于黔地山水的自然资源,通过山体的垂直生长,将传统建筑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通过水库的水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在水下设计特定形态的装置,借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一系列清洁能源,供应城市机制运转。整个城市依靠现代社会先进技术和理念作为支撑,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对旧的城市格局进行有机更新,从而实现绿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平衡。
多年来,建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针对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在注重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此次获奖不仅表现出建筑学院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组织能力,更是为同学们树立了学习榜样,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院良好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教务处、团委、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