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凤凰网:青岛理工大学:聚焦特色发展 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时间:2020-12-03   点击数:

https://sd.ifeng.com/c/81onOXikrni


11月27日,2020全国主流媒体走进青岛理工大学活动隆重举行,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全国30家主流媒体的40余位编辑、记者走进青岛理工大学校园,围绕立德树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该校在近年来改革发展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绩展开采访活动。

服务区域需求 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十三五”以来,青岛理工大学科研经费总额4.71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9%;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8项,较“十二五”增长44%;省部级项目316项,较“十二五”增长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人才项目取得突破,首次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首次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省级人才项目5项,较“十二五”期间获批数量增加4项。获批服务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4项。

青岛理工大学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依托高端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区域、行业需求,推动传统行业脱胎换骨和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赋能科研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研“堵点”、瞄“痛点”、解“难点”,学校因地制宜、破题改革,先后修订或出台了8个相关制度办法,真正做到“放得下、管得严、服务好”,激活科研新动能。公务卡结算限制放开、科研设备采购“随到随办”,横向经费管理放宽差旅费标准、简化绩效报销流程;开展了“科研提升月”“科技云讲堂”等系列活动,“线上+线下”靶向解读政策、科技服务上门、回应教师关切;优化科研管理系统,开通“线上呼叫”“科技代办”等服务,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实施“高端团队引领工程”“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实施“层阶式”“递进式”培养,推动科研教师“抱团发展”“集体成才”。

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科技创新标杆工程建设目标,抢抓山东省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重大机遇,以培育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重点培育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一等奖;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学校启动“高端团队引领工程”,挖掘出10个高水平团队和有较强研究基础的重点研究方向。推出“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遴选培育20个冲击高水平科研奖励团队。启动“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遴选30名40岁以下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论文、奖励的青年人才纳入杰青优青培育计划。打造“成果转化助推工程”,启动高价值专利库建设,完成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遴选与储备。实施“科研平台提升计划”,建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科研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精准服务、全程培养、多元评价,一系列有温度有抓手的硬核措施,构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态,让教师心无旁骛、潜心工作。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贺可强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侯东帅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山东省杰青项目;云乐鑫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2020年入选青年泰山学者。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攻坚年”科教改革攻坚行动,学校出台《青岛理工大学高端平台建设112计划总体建设方案》。瞄准科技前沿,聚合学校数字信息、建筑创意、环境保护、智慧城市等学科优势,实施高端平台建设112计划。即筹建一个中心 —“数字孪生大科学中心”。打造一个平台—“建筑创意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两院合作落地—推进“光大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和“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落地。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三个新工科专业。

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工程,积极跟进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一流专业占招生专业总数的比例达42%;坚持强优扶特原则,重点建设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3个,共涵盖14个专业;以建设与“十强”产业对接紧密、发展基础好的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为目标,打造应用型高水平专业群项目6个,共涵盖专业23个;分型构建育人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需求导向、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协同育人、国际化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一核心三辅助”完全学分制等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以新旧动能转换对接十强产业,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型与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升级、改造现有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实施学分制管理,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主辅修制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学校现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7个,开展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学校有校企合作专业7个,开展产教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扩大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现有中外合作专业3个,通过交流交换生、短期进修生、参加国际会议、留学基金委优本计划等项目,不断扩大校际交流生规模,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为引领,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专业评估认证奖励机制,持续推进专业积极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土建类专业评估工作,取得新突破,目前在招专业在认证(评估)范围内的专业相关工作已全部启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专业8个。

学校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和发展,积极组织数字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视频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联盟平台公开运行课程39门,2019年山东省一流课程20门,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已公示)。教材立项合计190项,其中十一五期间有89项,十二五期间有101项(含“名校工程”教材立项76项);教材实际出版374项,其中十一五期间有165部,十二五期间有97部,十三五期间有1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合计7部,其中十一五5部,十二五2部。

瞄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大力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本科教育、压缩专科教育。青岛校区停止4个高职专业的招生,临沂校区停止14个专科专业招生,增加13个专业的专升本类别,7个专业增加“3+2”、“3+4”贯通培养招生,实现青岛校区主要以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临沂校区从以专科为主到以本科为主办学的新格局。

五位一体 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

特色是高校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青岛理工大学孕育形成了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紧紧扭住“双一流”建设这一核心轴,将学科建设确定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十大工程之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基地、资源”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思路,学校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对一流学科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支持,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围绕智能、绿色两大主题,做强“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两大特色学科群,带动其它学科协调发展。

近年来,学校新增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每个学科每年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周期3年(2019~2021)。工程学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行列,2019年5月ESI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11月份数据库更新后排名再次提升180位。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和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土木工程学科由2019年的31位上升至23位,全国排名在10-20%,稳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机械工程由2019年的64位上升至59位,全国排名在20-30%,位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创新重点学科目标责任建设机制,强化绩效考核,2019年土木工程学科在省一流学科绩效评价中位居全省前列,顺利通过教育部抽查土木工程博士点合格评估和教育厅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抽查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硕士点合格评估。为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有关要求,高质量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学校正着手成立“青岛市海洋建筑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海洋建筑与环境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重点学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根据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能源、计算机信息等学科建设需要,学校实施基础学科培育计划,前瞻性地对化学、力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加强建设,建立基础学科研究“特区”,为学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量子物理实验室和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技计划及其他项目48项,发表SCI科研论文120余篇,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奖3项。2019年,学校共发表SCI、EI论文700余篇,较2018年增长56.5%。全年授权知识产权数量430余件,较2018年增长20.6%。其中,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75件,较2018年增长31.6%;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6件,较2018年增长13.4%。国外授权专利4件,较2018年增长3件;PCT申请数量稳步提升,2019年申请PCT25件,较2018年增长25%。数学学科的学生竞赛位居山东高校前列。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5个参赛队获国家一等奖、7个参赛队获国家二等奖,28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一等奖、17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二等奖,2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三等奖,获国家一等奖的数量山东第一、全国第二。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由2018年的74位提升到65位。

学校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实施“优势学科+”“信息化+”计划,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规划等优势特色学科,以“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的模式,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一批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学科群。

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产业等,高伟俊院士、贺可强院士领衔的土木建筑团队,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与智慧建造、重大岩土工程灾害控制、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滨海交通工程长寿命服役等难题,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赵正旭院士领衔的信息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中国唯一的航天装备三维数字孪生系统,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山东省首个高端装备数字孪生工程实验室、与国家航天局共建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助推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服务高端装备产业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刘碧龙、兰红波等6名全职泰山学者组成的机械工程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激光制造与精密绿色加工、微纳增材制造、摩擦学与表界面工程、装备智能监测与噪声控制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智慧海洋产业等,国家突贡专家等组成的环境学科团队,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中德总理签署的政府间合作重点示范项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污染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系统;污水处理与水环境治理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南水北调、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奥会等重点工程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