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青岛理工大学,砥砺奋进的2019!

  时间:2020-01-19   点击数:

2019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按照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统一思想、提振精神、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一)党建与思想引领工程

1.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19年1月19日-20日,中国共产党青岛理工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大会全面总结了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确立了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13510”总体布局:“1”——一个发展总目标,“3”——“三步走”发展目标,“5”——“五大发展战略”,“10”——“十大工程”,全面奏响了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号角。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青岛理工大学第三届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青岛理工大学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青岛理工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学校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供了坚强保证。

围绕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学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十大专项实施工作组;狠抓责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2019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十大工程”进行布局,将174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相应的部门、学院,推行责任清单化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定期公布每个单位“十大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责令整改;严格考核评估,将“十大工程”建设情况纳入部门、学院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部门、学院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自评的基础上,12月28日学校组织民主测评会对38个二级单位“十大工程”落实情况进行了集中考核。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

根据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在省委第十一巡回指导组精心指导下,9月12日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会,主题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根本任务,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中心工作统筹推进四项重点措施,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圆满完成主题教育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筑牢了师生的信仰根基。强化领导班子头雁效应、基层组织动车效应、自主学习互动效应,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10次、集中交流研讨3次、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1次、调研成果交流会1次。全校22个二级党组织、167个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259次、特色活动40余项。“学习强国”学校总分、人均分、参与度位列驻青高校第一。

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成立了青岛理工大学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2019年党总支(分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93%以上,新增全国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单位1个。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新提拔正处级干部中40岁左右的2人、副处级干部中35岁左右的4人。扎实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漠视群众利益问题等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校级层面检视问题55项,35项已整改完成,20项须持续整改;各基层党组织层面检视问题712项,621项已整改完成,91项须持续整改;专项整治30个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进展;学校出台制度21项,实施创新举措139项,有效化解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促进了人才引育、学科建设、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为学校跑出内涵式发展“加速度”注入新动能。

 

(二)治理体系建构工程

3.完成第二轮岗位聘任和首次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

强化岗位意识,细化考核标准,规范合同管理……2019年,学校圆满完成第二轮岗位聘任和首次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完成了第二轮岗位聘任,1700余名教职工全部竞聘上岗,近400名教师晋升到高等级岗位。围绕第二轮岗位聘用,学校成立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专项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出台了系列文件,细化了各类各级岗位聘期与年度考核指标,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各学院(部)、各单位工作根据学校聘用文件要求,结合本单位职能、岗位职责和改革发展要求,认真研究细化聘用方案和实施细则,高效、平稳、有序地完成岗位聘用的各项工作。

完成了首次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坚持以目标管理为切入点,以下放学院七大职责权限推动学校内部管办适度分离,以管办适度分离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实施办法》《青岛理工大学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办法》《2019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核拨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等系列文件,第一次在考核方式上真正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上首次真正做到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成立了考核工作办公室,有序推进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各二级单位签定2019年度目标管理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各二级单位的任务和目标。12月28日上午,学校召开2019年度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会议,对38个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考核进行了民主测评投票。

4.个坚持完善”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内涵建设制度体系……2019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修订学校章程为统领,加快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治理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一时间修订、报备了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召开党委常委会54次,研究议题325项;召开校长办公会31次,研究议题181项。建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实施《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办法》。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推进落实党委、行政确定的年度174项重要任务和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确定的253项决策事项。

坚持和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发挥土木工程学院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作用,落实《青岛理工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任务分解》的各项分工与责任。制定了《青岛理工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青岛理工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与招生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出台《青岛理工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引导教师回归本科教育、回归课堂教学。

坚持和完善内涵建设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检视,围绕理顺校院两级管理,系统梳理调研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7项共58条权限。出台了“产业教授”选聘、实验室管理等15个综合改革系列配套文件。督促学生自我管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的工作方案》等10个方案文件,召开了学校第十次学代会、11个二级学院学代会、临沂校区3个系部学代会,226个学生社团有序整合为96个新的学生社团。

 

(三)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5.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工程造价等7个专业榜上有名。

学校始终突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一流课程资源,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12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新增13门省级在线优质课程平台上线,新立项44门在线课程建设;新立项42门校级规划教材,新增20项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完成3个大类10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试点工作,新增校企合作办学项目1个,新增3个专业招生;完成3个专业认证考察,3个专业复评通过,完成8个专业新一轮申报。

6.数学建模获奖数量列山东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

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选中,我校5个参赛队获国家一等奖、7个参赛队获国家二等奖,28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一等奖、17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二等奖,2个参赛队获山东省三等奖。本次竞赛我校获国家一等奖的数量山东第一、全国第二,这是我校继2010年获4项国家一等奖之后的再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校2010年以来连续10年摘得国家一等奖的续写。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将其作为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努力构建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竞赛与产学合作的有机融通,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2019年,学校共有245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的省级及国家级项目总数在山东省属高校的排名第二位;电子大赛获奖数量列山东第一位、全国第七位;3万人次直接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及活动,获省级以上奖项千余项。学科竞赛已经成为我校学生思维能力实战化训练和培育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展示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搭建了重要舞台。

 

(四)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7.工程学学科连续8个月进入ESI全球前1%

5月10日,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此次ESI统计的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论文465篇(其中高被引论文6篇),总被引频次2523次,篇均被引频次5.43次。这标志着学校的工程学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已步入国际高水平行列,是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多次邀请高水平学报编辑专家学者进行高水平学术论文培训会,增强了师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意识,提升了广大师生撰写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2019年度高水平论文数量取得较快增长,共发表SCI、EI论文700余篇,较2018年增长56.5%。其中,SCI论文400余篇,首次进入ESI热点论文3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17篇,11月份数据库更新我校工程学较首次进入时排名提升180位。

8.获在青高校服务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8月12日,青岛市教育局印发《青岛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在青高校服务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青教办字〔2019〕69号),我校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为“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每个学科每年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周期3年(2019~2021)。

学校党委、校行政高度重视学科建设,7月27日专门召开了2019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深入地分析各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深入剖析学科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对标对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制定2020年拟申报博士、硕士学位点实施路线图,创新学科目标责任建设机制,找差距补短板,精准发力,逐项突破,强化绩效考核。2019年,土木工程学科在省一流学科绩效评价中位居全省前列;顺利通过教育部抽查土木工程博士点合格评估,教育厅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抽查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硕士点合格评估。新增山东省高校滨海城乡建设工程材料性能提升与绿色建造技术产业对接类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学校已经拥有土木工程省一流学科(201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省2个省一流学科(培育)(2018年),2个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2019年),基本覆盖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了学校的“高峰”学科。

 

(五)科技创新标杆工程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较2018年增长52.4%

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项目评审情况,我校共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直接经费1348万元。其中获批国家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17项,专项项目1项,立项数量较2018年同期增加11项,增长52.4%,经费增长50.8%。

2019年,学校申请各类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650余项,获批161项,经费4334万元。其中,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获批39项,较2018年增长到两倍。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科技攻关专项获批38项,较2018年增长35.7%,立项数居省内依托单位第5位。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61项,经费86万元。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学校签订横向科研合同448项,经费6600万元。

特别是自启动“青年科技英才引领计划”以来,学校首次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获批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首次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攻关项目;连续三年获批省属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获批国防科技创新项目3项、国家A4项目1项、国家天文台项目1项,获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首次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支持计划7项,立项经费151万元。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现场观摩会上,高伟俊院士与中通客车、兖矿集团联合申报攻关的“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得到了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充分肯定。与城发投资集团合作的“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经费达到105万元,实现人文社科项目历史性突破。

10.省科技奖一等奖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12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公布了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我校共有4项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在省属高校位列第一。

2019年,学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当量数32项。获自然科学奖励15项,其中山东省科技奖4项,中国专利奖1项,青岛市科技奖5项,其他各类协会、学会奖等6项。获省级人文社科奖项15项,其中含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为历年获奖等次最高。

与此同时,2019年学校授权专利数大幅增长。授权知识产权数量430余件,较2018年增长20.6%,其中,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75件,较2018年增长31.6%;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6件,较2018年增长13.4%。国外授权专利4件,较2018年增长3件;PCT申请数量稳步提升,2019年申请PCT25件,较2018年增长25%。

 

(六)“礼贤学者”引育工程

11.高层人才引育创历年新高

全职引进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填补了学校“长江学者”创新人才专家的空白;土木工程学院贺可强教授同时当选俄罗斯工程院与自然科学院两院院士……2019年,学校创新人才工作体系,先后制定《关于调整部分人才引进条件与待遇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才引进工作程序的通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育14名省部级以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层次、规模均创历年新高。

整体全职引进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石家庄铁道大学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所创新团队1支;全职引进当代知名建筑师王兴田教授、知名学者郑东生教授;张鹏博士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新获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25人。敦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项、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聘任产业教授26名。

12.128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开通职称评聘直通车,7名青年教师直聘教授、42名直聘副教授;实施完成专业技术岗位评审工作,128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此次评审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分类合理,大家感觉目标清晰、心里透亮、干有奔头。

2019年,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学校的首要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培养“三大计划”,努力建设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实施新入职教师成长计划,组织98名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76名教师参加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完成109名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计划,选派11名青年教师参加“周付安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工作坊”,遴选28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访学,支持11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3名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10名教师在职取得博士学位。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成功举办第十期双语教学培训班,22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英语授课水平;组织10名骨干思政课教师参加山东省、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组织推荐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风景名胜区评审专家等省市级评审专家133人。

 

(七)开放与合作提升工程

13.教育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与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的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和备忘录8份,争取到山东省政府奖学金访问学者人数4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8人,申请省校联合培养项目8人……2019年,学校坚持把不断提高对外合作层次,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教育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3月27日—4月3日,校长谭秀森率团出访肯尼亚、斯里兰卡高校,先后与肯雅塔大学就“高校+企业”的模式开展“青建国际学院”合作办学,共同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探讨了两校在前期欧盟伊拉斯谟课程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事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12月14日-21日,校党委书记王亚军率团出访日本、韩国,先后访问了日本神奈川大学、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日建设计综合研究所,参加了在北九州市立大学举行的青岛理工大学日本校友会成立大会及学校人才招聘宣讲会;访问了韩国东明大学、新罗大学、光云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合作交流领域和项目,为学校开放办学与广泛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2019年,学校先后对斯里兰卡、肯尼亚、美国等国家10所合作高校进行访问,聘任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8个国家的长期外籍教师43人次,短期外籍教师8人次;接收长期留学生66人次、短期留学生99人次。出国、境留学或交流交换的学生达到264人次,其中三个月以上长期交流生93人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入我校学科发展和学术团队建设,先后主办了“电磁学与学生创新竞赛国际学术会议”和“土木工程中德学生国际会议”,组织两个团队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学生国际创业研讨交流会,获批青岛市科技局“国际合作基地”立项两个。

14.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

11月30日,我校作为第一批大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起高校,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山东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山东数字孪生建筑云研究所,标志我校进入全省“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搭建了我校科研工作与全省核心创新平台的沟通合作桥梁,对提升我校科研社会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学校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之路,推动服务社会能力提升。2019年,先后与青海省玉树州、费县人民政府、诸城市人民政府、滨州医学院、枣庄学院、三韩精密刀具制造有限公司、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协议。完成市北区建筑创意产业集聚平台答辩,探索深化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服务区域高端人才培养、技术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孵化高科技型公司(团队)24个、平台企业4家,2019年营业收入9200余万元,为市北区贡献纳税上千万元,其中,3家科技企业成功服务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建成城市BIM3520万平方米,数据价值超过2亿元,已在青岛等7个城市推广应用。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在智慧城市、城际铁路、供排水水质安全和废物资源化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八)大学文化培育工程

15.整合红色资源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9月30日清晨,我校近万名师生同上“国旗下的思政课”,以升国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爱国诗文朗诵、红歌快闪献礼、齐声告白祖国等形式,缅怀致敬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人民自由幸福而前赴后继的人民英雄,表达对祖国发自内心淳厚质朴的热爱和祝福。

2019年,学校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抓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时间节点,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弘扬理工精神传统,筑牢了育人的主旋律阵地。

从承载初心使命的“红船精神”到彰显中国力量的“改革创新精神”,从激发奋进热情的郭永怀等国家楷模到培育爱校热情的“感动理工人物”“最美教师”等身边典型……学校整合抓取“红色旗帜”“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教育资源,用足用好可触摸、可感知、可传递的生动教材,231场讲座报告、81堂专题党课、76次主题现场教学、30场主题展览,贯穿“新生第一课”、新进教师培训、党员干部学习,让师生在对话沟通、情境体验中涵养爱国爱校情怀,汲取精神力量,涌现出了 “老师画老兵、打动学子心”“脚踝骨折拄着拐杖为学生上课”“五个大学生护送老人就医感动岛城”等一大批师生典型事迹。

16.568支团队12000名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闪光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凤栖青梧小队”、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薪火村志绘本小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获团中央表彰,被认定为“优秀实践团队”;16名同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参加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19年,学校共组建568支团队12000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启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568支,其中国家级重点团队2支,省级重点团队5支,校级重点团队128支,院系级重点团队433支,全校7200余名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方面,我校14个专项共33支团队入围,创历史最好成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70多支团队报名参加,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扶贫脱贫。

选派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重大赛事服务累计56000工时,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学校周边街道、社区,成为正能量的有力传播者。选拔200余人参与青岛市市直机关、市北区和西海岸新区暑期机关事业单位见习营、工业互联网大会、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各学院还通过招募爱心传递大使、组建“爱心传递”暑期志愿服务团、社会实践服务队,与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等,通过从“受助”到“助人”的实践,培养学生爱心意识、荣誉意识、责任担当。

 

(九)校园精益化管理工程

17.“规范管理”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9年,学校积极组织实施“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23个部门、单位优化、再造工作流程127项,提升了工作科学化水平。

细化工作任务,实现了各部门各学院岗位职责、工作要点责任分解全部上墙。强化党委、行政工作要点、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策事项及学校主要领导批示事项的督办工作,通过每周整理各督办项目进展情况并在网上公示,有效地促进了督办项目落实。坚持目标引领和绩效意识,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资产管理、实验室管理的各方面工作流程,完成了学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的统计摸底、教学类实验室建设项目库建设及评审遴选工作。

18.“智慧校园”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不跑路

通过三维实景模型全面了解学校的全貌;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预估新生到校的方式和时间,为校园车辆调流、食堂备餐等提供可靠依据……在2019年的迎新工作中,学校启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三维智慧校园迎新系统,让可视化校园、人脸识别报到、新生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方便新生提前熟悉大学校园和快捷完成报到,受到新生及其家长的热烈点赞。

2019年,学校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校园精益化管理工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管理理念转变,推进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积极打造精益化管理品牌,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

校园迈入全光网络时代。嘉陵江路校区原有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等区域网络改造如期完工,通过网络运行检测,保证了嘉陵江路校区网络的如期切割;嘉陵江路校区实验区、北区公寓1-8号楼的网络基础设施项目施工调试完成,达到了第一阶段设计目标,项目进入“运行、维护、完善和改进”阶段。

整合数据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完成OA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新增公文网上流转、党办、校办代拟发文等18项流程功能,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减轻了部门负担。完善后勤服务网上报修系统,九月份以来公众号已有2000多粉丝,报修次数1607条。智慧财务报销系统在实现网上申报、线上支付的同时,新增“网上审批”模块,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报销“繁难慢、排等跑”问题。推出综合服务大厅“延时服务”,将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时间从下午6点延长到晚上8点,周六周日安排专人轮流值班;整合优化管理流程,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推出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不跑路。

 

(十)“幸福理工”建设工程

19.新校区二期工程正式搬迁启用

2019年8月21日清晨7时许,随着首批管理工程学院的学子收拾好行囊,踏上开往嘉陵江路新校区的班车,我校新校区二期工程搬迁启用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新校区二期工程正式搬迁启用,标志着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2019年党委、行政工作要点,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和重大发展瓶颈,推进主校区转移战略,爬坡过坎、换道超越,迈出了重大步伐,是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为坚决打赢新校区二期工程搬迁启用这场攻坚战,学校紧扣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十大工程”任务,科学谋划、未雨绸缪,与西海岸新区联合实施新校区二期工程攻坚会战,成立工作指挥部和工作组,党委书记王亚军、校长谭秀森等学校党政领导数次亲临建设一线,对新校区搬迁启用和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度,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各工作组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紧扣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担当,密切协调配合,实施挂图作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确保搬迁启用工作如期完成。各项目组工作人员暑假里扎根一线,顶烈日、战高温、斗酷暑,挥汗如雨、无私奉献,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用汗水和付出把“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书写在了新校区这片沃土上。

20.聚焦“吃、住、行、学”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改造升级后的餐厅集餐饮区、学习吧、休闲吧于一体,迅速成为“网红”;新建的书院式公寓不仅可以俯瞰海景,学生足不出楼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所需……

2019年,学校聚焦学生最关切的“吃、住、行、学”四个方面问题,把加强条件建设与满足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打造有品质的育人环境,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服务,师生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聚焦“让师生吃得放心”。将四个食堂改造升级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引进专业餐饮公司经营管理,餐厅干净、整洁、时尚,既有舒适的餐饮空间,还有特色的学习空间和诗意的休闲空间,漂亮的灯具、创意的摆件、舒适的桌椅,每个角落都洋溢着青春色彩和人文气息。学校拨出80万元“价格平抑基金”进行调节和补充,新增近百个花色品种,保证饭菜价格稳定、质量不降。建立学生巡查制度,公开食材价格,邀请学生参观后厨,打造学生心目中的“放心食堂”。

聚焦“让师生住得舒心”。新建10栋高层“观海公寓”, 5971名学子顺利入住,学生宿舍由长期的“八人间”改成了“六人间”、“四人间”,每栋楼新增公共洗衣房、公共浴室、直饮水机、开水炉和健身区,对既有学生公寓进行局部改造和调整,学生居住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着力推进党建进公寓工作,建立了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的“楼长-层长-舍长-党员先锋岗”网格化公寓管理体系,把学生公寓建设成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1021套新建的人才公寓已竣工,学校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竭尽全力,逐步解决教师十分关注的住房问题。

聚焦“让师生行得安心”。协调黄岛公交公司,增加公交班车运行班次,大大方便了师生在校内外乘车出行。协调青岛市交运集团,开通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线路,设立寒暑假“温暖回家路”专线。安全保卫部门加强值班,提高见警率,增加减速带、交通标志和相关设施,合理规划道路,制定方案做好机动车调流工作,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聚焦“让师生教学静心”。调整图书馆规划布局,引进书店,新增轻餐饮、学习休闲吧,为师生打造温馨、愉悦的学习空间。增加24小时考研专用教室,打造书院式公寓,全面推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办公制度,开展“三访、三知、三做”,推进“六净一警”公寓文化育人工作。

(撰稿:杨延生  审核:陈伟)

版权所有:2017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 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